二〇一八俄羅斯世界杯帶火了浙江義烏體育用品。在義烏國際商貿城,體育用品的銷量比平常增長了二三成。世界各國國旗等商品一個月銷量達八千余萬件。圖為六月十三日,俄羅斯客商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采購球迷用品。龔獻明攝(人民視覺)
義烏市自2014年開通“義新歐”中歐班列以來,截至今年7月底,共往返運行463次,累計運載38994個標箱,輻射34個國家,成為全國開行線路最多、滿載率最高的班列。 圖為8月27日,暮色中的浙江義烏鐵路口岸運輸依然繁忙,集裝箱大卡往返其中。龔獻明攝(人民視覺)
4月27日-4月31日舉辦的第13屆中國(義烏)文化產品交易會,吸引了來自俄羅斯、法國、澳大利亞、瑞士、意大利、烏克蘭、匈牙利、南非、拉脫維亞、保加利亞等45個國家和地區的1325家企業參展。圖為文交會非洲館里,來自南非的客商在現場演示非洲鼓。呂 斌攝(人民視覺)
從針頭線腦到精美飾物,從鞋襪服裝到毛紡織品,從各種玩具到電子產品,義烏小商品在世界聲名遠揚。在義烏國際商貿城,共有7.5萬個商鋪,180多萬種商品,集聚著最為充裕豐富、物美價廉、競爭力強的小商品。據說,如果在每個商位前逗留3分鐘,按每天8小時計算,需要一年半才能逛完。
在義烏,來自100多個國家的1萬多名客商常年居住于此,每年都有180多萬種商品銷往世界21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小商品看似不起眼,人人能做,處處皆有,但一旦形成規模,就會產生巨大能量。如今,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制造國和集散地,中國小商品憑著巧工奇思獲得各國消費者喜愛。商品交換,文化交融,小商品背后,有著大市場、大文化、大品牌 。
近40年興盛不衰
義烏小商品的生意經
一件來自義烏的小商品,如何漂洋過海,到世界各地?
從浙江義烏裝箱,選擇陸路,可以搭乘9個方向的國際班列,去往30多個國家,最遠能到1.3萬公里外的西班牙馬德里;選擇海路,先到寧波舟山港,則有240條集裝箱航線,通往全球10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港口;如果選擇網路,則更為便捷。在跨境電商線上服務平臺,可以實現出口清單一鍵申請、無紙報關、及時放行。遍布全球的海外倉,可以把來自中國的小商品運往世界各地。
以小商品貿易而聞名的浙江義烏,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。從早年頂著“投機倒把”的帽子沿街叫賣,到1984年提出“興商建縣”的大膽口號;從上世紀80年代末以商業資金積累進軍加工制造業,到進入新世紀逐浪電子商務大潮……義烏以“敢為天下先”的精神,“買全球,賣全球”。幾乎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,都能看到中國小商品。
義烏見證著中國小商品在世界市場中的發展壯大。在與國外市場的同臺競技中,義烏小商品城如何做到近40年興盛不衰?
堅持誠信經營是根本。在義烏流傳著這樣一句話:“要學做生意,先要學做人。”“我們在義烏經商,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,也代表義烏,甚至代表中國小商品的形象。”一位商鋪老板說。在長期的經營中,商戶們自發形成誠信自律的良好風氣,市場管理者也在制度建設和技術保障方面積極有為、大膽創新,從而逐漸將義烏市場打造成中國誠信建設的市場樣本。
良好的產銷關系是關鍵。義烏小商品數量之全、更新之快居全球之先。這里,集聚著最為豐富的小商品生產、消費、流通的市場信息,支撐和引領著整個產業鏈的發展。在義烏,渠道觸角伸入世界各地,商品投入國際市場的速度最快。由于消費者和制造商的連接,商品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,加速了商品價值的實現。
“義烏有著非常好的產銷關系,生產廠家通過銷量推動質量發展,走向了質量型的生產軌道。”中國商業史學會會長王茹芹認為,義烏的市場機制、產銷關系已形成良性循環,同時,地方政府的推動功不可沒。
商品集群,貿易暢通
中國小商品暢銷世界
中國小商品在海外廣受歡迎已是不爭的事實。隨著中國小商品質量的提高,有些已榮登超級市場的貨架。
在今年的俄羅斯世界杯賽場,金光閃閃的大力神杯來自廣東東莞,路邊販賣的吉祥物玩具來自浙江杭州,數萬球迷揮舞的國旗、吶喊號子則大多來自義烏;
在去年的圣誕期間,中國生產的圣誕樹占到了全球的2/3。義烏一家工廠,有80%的圣誕產品運往歐洲,紐約的圣誕裝飾品和圣誕老人玩偶也多來自中國;
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繁華的市中心,各類商店和超市中也可見中國小商品,從工藝品、絲綢、服裝、瓷器,到海鮮、醬醋、風味小吃,應有盡有……
中國小商品何以暢銷世界?專家認為,商品集群形成的規模效應以及貿易暢通的營商環境是關鍵。
“中國小商品生產有歷史、有技術、有工藝,已經形成了豐富的小商品體系。這是由我們國家的社會基礎決定的,小商品市場品類豐富、功能齊全,解決了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。”王茹芹說。
廣闊的市場需求和豐富的產品供給,讓中國小商品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。以手機殼為例,中國是手機殼全球生產中心,有1000多家個性化手機殼制造廠家聚集在深圳和義烏兩地。柔性手機殼批發價3元一個,快遞小包物流費用大概為2元,賣1美元利潤就達40%左右。
此外,暢通的國際貿易也為中國小商品走向世界提供了便利。尤其是近年來,借助電子商務,中國小商品與國際市場的距離更近了,成本更低了。
阿里巴巴旗下面向全球市場的零售平臺速賣通已覆蓋全球220余個國家和地區,品類涵蓋時尚珠寶、服裝、家具、電子產品等,平均每日有超過2000萬訪客從速賣通選購商品,每天平臺上發往全球的包裹約200萬個。
中國小商品暢銷世界,保證產品質量是關鍵。王茹芹稱,中國小商品在起步階段質量并不低,有著獨特的手工和技術,但是隨著市場利潤的驅動,有一些產品質量出現問題。她建議,小商品生產市場化,需要合理的價格機制形成。“不應該把‘便宜’作為小商品市場的特征。小商品應該保持‘精’‘美’‘廉’的統一,形成更健康的市場。”
“隱形冠軍”聲名在外
具體品牌還需加緊塑造
包含微距、魚眼等多種功能的手機鏡頭,集合火石、溫度計、長繩于一體的野外生存手鐲,可以用激光燈劃出行車道的自行車尾燈,各式各樣的手機殼以及各種“神器”,可謂是“只有想不到,沒有買不到”。不少外國網友表示,這些中國小商品雖小,卻充滿創意,讓生活工作更有趣、更便捷了。
品類豐富、功能強大的中國小商品已成為享譽世界的大品牌。然而,像“多功能手機鏡頭”“自行車尾燈”這樣的熱銷產品,消費者只能以其功能為產品命名,卻沒有一個叫得出來的品牌名稱。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生產體系和市場規模,但中國小商品市場多以經營低品牌附加值的產品為主,長期以來處于產業鏈低端,少有具體的產品品牌。有的產品在全國乃至世界市場占有率都很高,但卻缺少品牌塑造,只能做行業的“隱形冠軍”。
為什么中國小商品聲名在外卻缺乏具體品牌?王茹芹分析認為,品牌是由市場形成的,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多為大宗產品。小商品缺乏品牌評估機制,且社會推廣力不夠,所以缺少響亮的具體品牌。而對商家而言,小商品單價價值較低,經營者主要目的是盈利,品牌意識比較淡薄。
那么,小商品有無必要塑造具體品牌呢?品牌是產品在市場上的旗幟,凝聚著產品質量、信譽和特色。小商品有著大市場,做出自己的品牌,就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。“小商品也能做出大品牌。當然,對小商品而言,銷量是品牌的重要參數。”王茹芹說。
正如日本的無印良品,同樣是以銷售小商品為主,卻能獨具特色,不僅在日本,在整個世界范圍內保持著令人羨慕的增長率。在與零售商的合作中,品牌商開始處于絕對的“主場”位置。
如何塑造中國小商品品牌?王茹芹建議,除了政府引導,要更多發揮社會團體、小商品協會的作用,設置小商品品牌創新基金、完善評估體系,形成更好的小商品推廣機制,促進小商品的質量管理、品牌創建。(王萌)